中物联大数据分会

您当前的位置: 中物联大数据分会 > 工作动态 > 详情

张涌董事长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流通论坛上发表《构建物流数字化生态,助力行业提质增效》主题演讲
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29日11:49 中物联大数据分会

构建物流数字化生态,助力行业提质增效
张 涌
中国联通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
在“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流通论坛”上的演讲
2025年7月2日 中国·北京
图片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来宾,女士们、先生们:
大家上午好!
非常荣幸能参加本届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字流通论坛。我谨代表中国联通中讯院,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。
我们正处在一个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伟大时代。如果说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的“动脉系统”,那么物流大数据就是其“神经网络”。今天,我们探讨“数字流通”,核心就是要探讨如何构建这个敏锐、高效、智能的“神经网络”,让数据要素真正成为驱动物流行业提质、增效、降本的核心引擎。
作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的“国家队”,中国联通长期致力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数字化的赋能。作为中国联通的重要子公司和创新研发核心力量,中讯院承担着中国联通仓储物流军团的任务,上个月我们在苏州成立中讯创科子公司,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和物流智能化解决方案。
近期,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(大数据分会)提出了《国家现代物流大数据规划初步框架》,李锦莹院长也和我交流,希望我提出意见和建议。今天,我想结合对《国家物流大数据规划》的理解,分享三点思考,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。
第一、深刻洞察:从《规划》看物流大数据的“痛点”与“蓝图”
首先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尽管我国物流规模全球领先,但大数据应用仍面临着深刻的挑战。我注意到,《规划》中精准地指出了三大核心“痛点”:
1.“数据孤岛”与“底座缺失”:数据分散在各个企业、平台和区域,形成了“数据烟囱”,全行业统一的数据底座尚未形成。
2.“标准不一”与“整合困难”:数据格式、接口、口径各异,导致数据难以有效融合与协同。
3.“机制不全”与“价值梗阻”:数据产权、定价、交易的规则尚在探索,数据要素的价值难以在全链条顺畅流动。
这些问题,正是我们行业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攻克的堡垒。
那么,蓝图是什么?《规划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画卷,其核心就是构建“城市-省份-国家”三级联动的数据集体系。在这里,我想就大家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,谈谈我的理解。
•这个体系谁来建?《规划》提出了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化运作”的模式。这绝不是要搞一个政府包揽一切的“大一统”数据库。政府的角色是定战略、定标准、提供公共数据、做好监管。而建设和运营的主体,则是我们广大的骨干物流企业、平台型企业。
•平台要建几个?是什么关系?这个体系不是单一平台,而是一个“分层联动”的网络。城市级平台是“神经末梢”,负责运行监测与精细化治理;省级平台是“区域中枢”,负责产业分析与资源协同;国家级平台则是“战略大脑”,服务于宏观决策和前沿创新。它们是逐级汇聚、应用驱动的有机整体。
•它与数据交易中心是什么关系?我认为,三级数据集体系是高质量数据产品的“供给侧”,而数据交易中心是价值实现的“流通端”。两者是互补共生的关系,共同构成数据要素市场。
当然,现在的设想还有不完善的地方,如何让各级平台既是独立主体又合作共享,既实现全国数据流通又鼓励各主体创新发展,特别是全国性物流企业、现有平台如何参与到这个平台架构里,都需要集思广益,进一步完善方案。
第二、聚力攻坚:以“数字底座”为核心,破解关键技术难题
管理体系确定后,技术体系必须跟上。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国家队,我们认为,破解物流大数据的关键难题,必须从夯实“数字底座”入手。这其中,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攻坚:
•首要的是“数据安全与可信流通”问题。物流数据链条长、主体多,数据安全和产权保护是企业参与共享的最大顾虑。《规划》中提到的“数据不出域、价值可流通”、“数据不动算法动”等新范式,明确了基本的技术原则。我们的任务,就是利用隐私计算、联邦学习、区块链等技术,大力发展和推广“可信数据空间”(TDS)。在这样的空间里,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,原始数据保留在企业本地,只有经过计算分析后的结果或洞察可以被安全地共享和应用。这是平衡发展与安全、激发企业参与活力的关键一招。
•其次是“异构数据的融合与治理”问题。解决数据标准不一的难题,标准化是治本之策。《规划》提出要建立物流大数据标准化体系,我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技术标准,包括数据接口、传输协议、安全加密等;二是应用标准,比如多式联运的“一单制”数据格式、冷链的温控数据标准等。希望大家都来参与和支持“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流大数据工作组”的工作,通过产学研用协同,加快形成行业共识,让货物产线到产线、产线到快递员一码通行,全过程可追溯、可管理。
•最后是“算力、算法、模型一体化”的服务能力问题。物流场景复杂多变,需要强大的算力进行实时计算和智能决策。《规划》提出的“算力+算法+模型”一体化服务,也是运营商倡导的模式。依托“东数西算”等国家工程,我们将提供云边协同的泛在算力;同时,与行业伙伴联合攻关,面向路径规划、智能调度等核心场景,打造专业化的行业大模型,并通过“模型即服务(MaaS)”的方式,降低广大中小企业应用AI技术的门槛。
第三、放眼全球:以“开放合作”为钥匙,共建数字丝绸之路
数字经济是全球性的,数字流通更是如此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如何打通数据壁垒,实现国际物流数据的共享共建,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。
•方法论上,要坚持“标准先行”与“技术破局”并举。一方面,我们要积极参与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,推动我国具有优势的技术和应用标准成为国际标准,掌握全球物流数据治理的话语权。另一方面,针对各国数据法规差异大、互信难建立的问题,“可信数据空间”同样是解决国际数据共享的关键技术产品。
•实践路径上,我们可以探索构建“数字物流走廊”。依托“一带一路”,我们可以与沿线国家合作,选择关键的陆路口岸、港口和航空枢纽,试点建立基于统一技术标准和交换协议的“可信数据交换网络”。在这个网络中,各方数据主权得到尊重,通过加密认证、可信计算等方式,实现集装箱状态、关务信息、多式联运单证等关键数据的有限、安全、合规共享,从而大幅提升国际供应链的透明度与效率。
中国联通愿意发挥我们在全球网络互联、云服务布局和数字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,与各位合作伙伴一道,共同探索和建设这样的“数字丝绸之路”,为全球贸易的畅通与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
各位同仁,构建物流数字化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,非一朝一夕之功,也非一家企业所能独立完成。它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,需要我们通信运营商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,需要物流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场景创新,需要科技公司的技术赋能,更需要全行业开放合作、共建共享,共同构建一个开放、协同、智能、高效的物流数字化新生态,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提质增效贡献我们的力量!
谢谢大家!

责任编辑:中物联大数据分会